高壓真空斷路器運行中的不正常現(xiàn)象。
4.1.1 值班人員在斷路器運行中發(fā)現(xiàn)任何不正常現(xiàn)象時(如漏油、滲油、油位指示器油位過低,SF6氣壓下降或有異聲、分合閘位置指示不正確等),應及時予以消除,不能及時消除的報告上級領導并相應記人運行記錄簿和設備缺陷記錄簿內。
4.1.2 值班人員若發(fā)現(xiàn)設備有威脅電網安全運行且不停電難以消除的缺陷時,應向值班調度員匯報,及時申請停電處理,并報告上級領導。
4.1.3 斷路器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申請立即停電處理:
a 套管有嚴重破損和放電現(xiàn)象;
b 多油斷路器內部有爆裂聲;
c 少油斷路器滅弧室冒煙或內部有異常聲響;
d 油斷路器嚴重漏油,油位不見;
e 空氣斷路器內部有異常聲響或嚴重漏氣,壓力下降、橡膠墊吹出;
f SF6氣室嚴重漏氣發(fā)出操作閉鎖信號;
g 真空斷路器出現(xiàn)真空損壞的絲絲聲;
h 液壓機構突然失壓到零。
4.1.4操動機構常見的異常現(xiàn)象及可能原因見表1、表2、表3。
表1 電磁操動機構常見異常現(xiàn)象
現(xiàn)象分類 |
異常現(xiàn)象 |
可 能 原 因 |
|
拒
動
|
拒
合
|
鐵 芯 不 啟 、 動 |
1、線圈端子無電壓 (1)二次回路連接松動 (2)輔助開關未切換或接觸不良 (3)直流接觸器接點被滅弧罩卡住或接觸器吸鐵被異物卡住 (4)熔絲熔斷 (5)直流接觸器電磁線圈斷線或燒壞 2、線圈端子有電壓 (1)合閘線圈引線斷線或線圈燒壞 (2)兩個線圈極性接反 (3)合閘鐵芯卡住 |
鐵芯 啟動 、連 板機 構動 作 |
(1)合閘線圈通流時端子電壓太低 (2)輔助開關調整不當過早切斷電源 (3)合閘維持支架復歸間隙太小或因某種原因未復歸 (4)分閘脫扣機構未復歸鎖住 (5)滾輪軸合閘后扣入支架深度少或支架端面磨損變形扣合不穩(wěn)定 (6)分閘脫扣扳扣人深度少或端面磨損變形扣不牢 (7)合閘鐵芯空行程小,沖力不足 (8)合閘線圈有層間短路 (9)開關本體傳動機構有卡澀 |
||
拒
分
|
鐵 芯 不 啟 動 |
1、線圈端子無電壓 (1)二次回路連接松動或接觸不良 (2)輔助開關未切換或接觸不良 (3)熔絲熔斷 2、線圈端子有電壓 (1)鐵芯卡住 (2)線圈斷線或燒壞 (3)二個線圈極性接反 |
|
鐵芯啟 動、脫 扣板未 動 |
(1)鐵芯行程不足 (2)脫扣板扣入深度太深 (3)線圈內部有層間短路 (4)脫扣板調整不當復歸間隙 |
||
脫扣板 已動作 |
機構或本體傳動機構卡澀 |
||
誤
動
|
合 后 即 分 |
|
(1)合閘維持支架復歸太慢或端面變形 (2)滾輪軸扣入支架深度太少 (3)分閘脫扣板末復歸,機構空合 (4)脫扣板扣人深度太少,未扣牢 (5)二次回路有混線,合閘同時分閘回路有電 (6)合閘限位止釘無間隙或合閘彈簧緩沖器壓得太死無緩沖間隙 |
無 信 號 自 分 |
|
(1)分閘回路絕緣有損壞造成直流兩點接地 (2).扣入深度小、扣合面磨損變形、扣合不穩(wěn)定 (3)分閘電磁鐵低動作電壓太低 (4)繼電器接點因振動誤閉合 |
4.2斷路器事故處理
4.2.1 斷路器動作分閘后,值班人員應立即記錄故障發(fā)生時間、停止音響信號,并立即進行“事故特巡”檢查,判斷斷路器本身有無故障。
4.2.2 斷路器對故障分閘線路實行強送后,無論成功與否,均應對斷路器外觀進行仔細檢查。
4.2.3 斷路器故障分閘時發(fā)生拒動,造成越級分閘,在恢復系統(tǒng)送電時,應將發(fā)生拒動的斷路器脫離系統(tǒng)并保持原狀,待查清拒動原因并消除缺陷后方可投入。
4.2.4 SP6斷路器發(fā)生意外爆炸或嚴重漏氣等事故,值班人員接近設備要謹慎,盡量選擇從“上風”接近設備,必要時要戴防毒面具、穿防護服。
表2 彈簧操動機構常見的異常現(xiàn)象
現(xiàn)象分類 |
異常現(xiàn)象 |
可 能 原 因 |
|
拒
動 |
拒
合 |
鐵芯未啟動
|
1、線圈端子無電壓 (1)二次回路接觸不良,連接螺絲松 (2)熔絲熔斷 (3)輔助開關接點接觸不良或未切換 2、線圈端子有電壓 (1)線圈斷線或燒壞 (2)鐵芯卡住 |
鐵芯已啟 動、四連桿 未動 |
(1)線圈端子電壓太低 (2)鐵芯運動受阻 (3)鐵芯撞桿變形、行程不足 (4)四連桿變形、受力過“死點”距離太大 (5)合閘鎖扣扣人牽引桿深度太大 (6)扣合面硬度不夠變形,摩磨力大,“咬死” |
||
四連桿動 作,牽引桿 不釋放 |
(1)牽引桿過死點距離太小或未出“死區(qū)” (2)機構或本體有嚴重機械卡澀 (3)四連桿中是軸過“死點”距離劃、 (4)四連桿受扭變形 |
||
拒
分 |
鐵芯未啟動 |
1、線圈端子無電壓 (1)熔絲熔斷 (2)二次回路連接松動,接點接觸不良 (3)輔助開關未切換或接觸不良 2、線圈端子有電壓 (1)線圈燒壞或斷線,尤其引線端易折斷 (2)鐵芯卡住 |
|
鐵芯已啟 動,鎖鉤或 分閘四連桿 未釋放 |
(1)線圈端子電壓太低 (2)鐵芯空程/j、,沖力不足或鐵芯運動受阻 (3)鎖鉤扣人深度太大或分閘四連桿受力過“死點”距離太多 (4)鐵芯撞桿變形,行程不足 |
||
鎖鉤或四連 桿動作,但 機構連板系 統(tǒng)不動 |
機構或本體嚴重機械卡澀 |
||
誤
動 |
儲 能 后 自 行 合 閘 |
|
(1)合閘四連桿受力過“死點”距離太小、 (2)合閘四連桿未復歸,可能復歸彈簧變形或有蹩勁 (3)扣人深度少或扣合面變形 (4)鎖扣支架支掌螺栓未擰緊或松動 (5)L型鎖扣變形鎖不住 (6)馬達電源未及時切換 (7)牽引桿越過“死點”距離太大撞擊力太大 |
無 信 號 自 分 |
|
(1)二次回路有混線,分閘回路直流兩點接地 (2)分閘鎖鉤扣入深度太少,或分閘四連桿中間軸過“死點”距離太小,或鎖鉤端部變形扣不牢 (3)分閘電磁鐵低動作電壓太低 (4)繼電器接點因某種原因誤閉合 |
|
合 后 即 分 |
|
(1)二次回路混線,合閘同時分閘回路有電 (2)分閘鎖鉤扣人深度劃、,或分閘四連桿中間軸過“死點”距離太小,或鎖鉤端面變形,扣合不穩(wěn)定 (3)分閘鎖鉤不受力時復歸間隙調得太大 (4)分閘鎖鉤或分閘四連桿未復歸 |
表3 液壓操動機構常見異常現(xiàn)象
現(xiàn)象分類 |
異常現(xiàn)象 |
可 能 原 因 |
|
建壓時間長或建不起壓力 |
油泵 建壓 時間 過長 |
1、整個建壓時間長 (1)吸油回路的堵塞,吸油不暢通,濾油器有臟物堵住 (2)油泵中空氣未月燼 (3)油箱油位過低,油量少 (4)油泵吸油閥鋼球密封不嚴或只有—個柱塞工作 2、油泵建至一定壓力后,建壓時間變長或建不上壓 (1)柱塞座與吸油閥之間的尼龍密封墊封不住高壓油 (2)柱塞和柱塞座配合間隙過大 (3)高壓油路有泄漏 (4)安全閥調正不當 |
|
油泵 建不 起壓 |
(1)高壓放油閥未關嚴或逆止閥鋼球沒有復位 (2)合閘二級閥未關嚴 (3)油泵本身有故障,吸油閥密封不嚴,柱塞座與吸油閥之間的尼龍墊封不住高壓油,柱塞與柱座配合間隙大或只有一個柱塞處于工作狀態(tài) |
||
拒
動 |
拒
合
|
電磁鐵 未啟動 |
(1)二次回路連接松動,接觸不良 (2)輔助開關未切切換 (3)電磁鐵線圈斷線 (4)鐵芯卡住 |
電磁鐵啟 動,工作缸 活塞桿不動 |
(1)閥桿變形,行程不夠,合閘一級閥未打開 (2)合閘控制油路堵塞 (3)分閘一級閥未復位 |
||
拒
分 |
電磁鐵 未啟動 |
(1)二次回路連接松動,接觸不良 (2)輔助開關未切切換 (3)電磁鐵線圈斷線 (4)鐵芯卡住 |
|
電磁鐵啟 動,工作缸 活塞桿不動 |
(1)閥桿變形,分閘閥未打開 (2)合閥保持回路漏裝中φ (3)合閘二級閥活塞卡住未復歸 |
||
誤動 |
合閘 即分 |
|
(1)合閘保持回路中φ (2)分閘閥內逆止閥或一級閥未復位或密封不嚴 (3)合閘二級閥活塞密封圈失效 |
油 泵 頻 繁 啟 動 打 壓 |
分閘 位置 頻繁 啟動
|
1、外泄漏 (1)工作缸活塞出口端密封不良 (2)儲壓筒活塞桿出口端密封不良 (3)管路連接頭滲漏 (4)高壓放油閥密封不良或未關嚴 2、內泄漏 (1)工作缸活塞上密封圈失效 (2)合閘一級閥密封不良 (3)合閘二級閥密封不良 |
|
合閘 位置 頻繁 啟動
|
1、外泄漏 (1)工作缸活塞出口端密封不良 (2)儲壓筒活塞桿出口端密封不良 (3)管路連接頭滲漏 (4)高壓放油閥密封不良或未關嚴 2、內泄漏 (1)二級閥活塞密封圈失效或二級活塞錐面密封不良 (2)分、合閘一級閥密封不嚴 (3)合閘閥內逆止閥密封不良 (4)合閘閥與二級閥連接處密封圈失效 |
||
分、合閘 位置均頻 繁啟動 |
1、外泄漏 (1)工作缸活塞出口端密封不良 (2)儲壓筒活塞桿出口端密封不良 (3)管路連接頭滲漏 (4)高壓放油閥密封不良或未關嚴 2、內泄漏 (1)高壓放油閥密封不良或未關嚴 (2)油泵卸載逆止閥關閉不嚴 (3)合閘一級閥關閉不嚴 |
附表1 絕緣油的技術標準
序號 |
項目 |
標準 |
||||
新油及再生油 |
運行中的油 |
|||||
1 |
|
透 明 |
|
|||
2 |
氫氧化鈉試驗 |
不大于2級 |
|
|||
3 |
安定性氧化后酸值 |
不應大于0.2mg(KOH)/g(油) |
|
|||
安定性氧化后沉淀物 |
≤0.05% |
|
||||
4 |
運動粘度(cst) |
|
|
|
||
≤30 |
≤9.6 |
|
||||
5 |
凝點(℃) |
DB一10 |
DB—25 |
DB一45 |
|
|
≤一10 |
≤-25 |
≤-45 |
|
|||
6 |
酸值 |
不應大于0.03mg(KOH)/g(油) |
不應大于0.1mg(KOH)/g(油) |
|||
7 |
水溶性酸和堿 |
無 |
PH值大于等于4.2 |
|||
8 |
閃點(℃) |
DB一10 |
DB--25 |
DB--45 |
(1)不得比新油標準降低 (2)不得比前次測得值降低 |
|
≥140 |
≥140 |
≥135 |
||||
9 |
機械雜質 |
無 |
無 |
|||
10 |
水份 |
無 |
無 |
|||
11 |
游離碳 |
無 |
無 |
|||
12 |
電氣強度試驗 |
(1)用于15kV級及以下,不小于25kV; (2)用于20.--35kV,不小于35kV; (3)用于63-220kV者,不小于40kV; (4)用于330kV者,不小于50kV; (5)用于500kV者;不小于60kV |
(1)用于15kV級及以下,不小于20kV (2)用于20-35kV,不小于30kV; (3)用于63~220kV者,不小于35kV; (4)用于330kV者,不小于45kV; (5)用于500kV者,不小于50kV |
|||
13 |
測量介質損失角的正 切tgδ |
注入設備前的油: 注入設備后的油: |
|
|||
14 |
油泥測定一羰基含量 |
|
不大于0.28mg/g(油) |
|||
15 |
界面張力 |
|
不小于15X10-5N/cm |
|||
16 |
絕緣油混油試驗 |
混合油的質勖口符合下列規(guī)定時,可以混 合使用: (1)兩種運行中油相混合時,混合油的 質量不應當劣于其中安定性較差的一種 (2)新油與運行中油相混合時,混合油 的質量不應劣于運行中油的質量 |
|
以上資料供參考